紋飾說︱明代瓷器上的人物紋:穿越時空的文化印記
中華民族歷史悠久,人物紋樣是中國紋樣史上較早進(jìn)入裝飾領(lǐng)域的紋樣之一,。人物紋即以人物為原型創(chuàng)作的紋樣圖案,,或刻畫現(xiàn)場實景,或刻畫神話傳說人物,基本都有著吉祥的寓意,。繼上期與大家分享明代瓷器上的麒麟紋,,本期我們來聊一聊明代瓷器上的人物紋。
明代瓷器上的人物紋飾豐富多彩,,題材廣泛,,涵蓋了歷史典故、神話傳說,、民間故事等多個方面,,通過對人物形象、場景,、動作的刻畫,,生動地展現(xiàn)了各種故事內(nèi)容,同時也反映了當(dāng)時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(fēng)貌,。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的明代瓷器中,,也發(fā)現(xiàn)了眾多人物紋飾,如仙人,、嬰戲,、仕女和高士,這些人物紋飾涉及的典故也十分豐富,,如醉八仙,、仙人乘槎等等。
仙人紋
醉八仙
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八位神仙,,分別為漢鐘離,、鐵拐李、張果老,、呂洞賓,、何仙姑、藍(lán)采和,、韓湘子,、曹國舅。自明代吳元泰《八仙出處東游記》和湯顯祖《邯鄲夢》問世以來,,八仙的故事便廣為流傳,,成為明朝時期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。
明青花八仙人物故事紋大罐
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
仙人乘槎
“仙人乘槎”是中國傳統(tǒng)吉祥紋飾圖案,,常見于瓷器、玉器,、犀角器等器物之上,。“槎”在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,被賦予了能夠往來于海上和天河之間的神奇力量,,人們稱之為浮槎,、仙槎、海槎,、星槎等,。早在西晉《博物志》中就有“人有奇志,立飛閣于查(槎)上,,多赍糧,,乘槎而去”的記載。
仙人乘槎紋
明代中期,,“仙人乘槎”題材在民窯瓷畫中十分盛行,。畫面中,一位仙人懷抱寶物,,乘一葉小舟,,于波濤之中飄然前行。有的圖案,,蒼穹之上還閃現(xiàn)著星圖,,正如唐代李山甫在《贈徐三十》中所寫“從今不羨乘槎客,曾到三星列宿傍”,。
明青花人物故事紋碗
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
嬰戲紋
嬰戲紋指描繪兒童嬉戲,、玩耍的畫面。又稱嬰戲圖或耍娃娃,,是瓷畫人物的傳統(tǒng)題材,。明代的嬰戲紋既豐富又富有特色,不但較為全面地反應(yīng)了明代兒童生活的情景,,而且畫面普遍生動活潑,,充滿著童真的情趣和吉祥的意蘊(yùn)。
明“丙寅年造”款紅綠彩嬰戲紋碗
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
仕女紋
仕女紋是以中國古代女性為題材的一種傳統(tǒng)裝飾紋樣,。在明代,,隨著社會的繁榮和文化的昌盛,仕女紋也迎來了一個發(fā)展的黃金時期,。這一時期的仕女形象逐漸變得婀娜多姿,、溫婉動人,被廣泛運(yùn)用在瓷器,、繪畫,、刺繡等領(lǐng)域。在瓷器上,,仕女紋常常被刻畫成身著華麗服飾,、手持團(tuán)扇或琵琶的貴婦形象,,她們或靜坐賞花,或翩翩起舞,,展現(xiàn)出了一種優(yōu)雅,、高貴的氣質(zhì)。
明青花仕女紋碟
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
高士紋
與仕女紋相對的是以文人雅士生活為題材的高士紋,。在封建道德觀念的約束下,,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常以高尚的德行著稱于世。因此,,高士紋也被稱為“高士圖”,。在明代瓷器上,高士紋常常被描繪成文人雅士在山間水畔撫琴吟詩,、攜琴訪友,、山澗行吟等場景。這些畫面不僅展現(xiàn)了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,,更寄托了人們對于精神自由和心靈歸宿的追求,。
明琺華藍(lán)釉攜琴訪友人物故事紋梅瓶
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
明青花高士紋罐
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
明紅綠彩高士紋碗
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出水
每一種生動凝練的紋樣背后,都有著耐人尋味的文化故事,。這些圖案巧妙地運(yùn)用人物描繪的紋樣同樣蘊(yùn)含著歷史文化與藝術(shù)之美,。在明代瓷器上,人物紋不僅展現(xiàn)了當(dāng)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風(fēng)貌,,更通過精湛的工藝和細(xì)膩的筆觸,,將一段段故事和美好愿望定格在了瓷器之上,成為了穿越時空而來的文化印記,。
撰文:盧楊艷
攝影:李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