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·18國際博物館日 | 海南主會場精彩紛呈
5月18日,,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,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承辦的2023年“5·18國際博物館日”海南主會場活動(以下簡稱“海南主會場活動”)在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開幕,。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寧虹雯致辭并宣布活動啟動。
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寧虹雯致辭
海南主會場活動圍繞今年“博物館,、可持續(xù)性與美好生活”的主題,開展了展覽推介,、文化講座,、文創(chuàng)發(fā)布和文物鑒定等系列活動,,為觀眾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,讓觀眾可以切身體會到博物館的美好生活,。
開幕式現(xiàn)場
全省博物館講解員大賽頒獎
開幕儀式上,,舉行了2023年全省博物館講解員大賽頒獎儀式,,分別為獲得一等獎、二等獎,、三等獎,、優(yōu)秀獎的選手以及組織單位頒發(fā)了證書,。
2023年全省博物館講解員大賽頒獎儀式
文創(chuàng)及新書發(fā)布
舉行了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上新及新書發(fā)布會?,F(xiàn)場推出以館藏“廣彩百花不漏地托杯”為靈感打造的百花杯、百花水彩手賬膠帶,、手賬本,,以蘇東坡千古名方“雪中春信”改良的盤香,、以我館館藏的宋·青白釉纏枝花卉紋粉盒、宋·影青盞為原型設(shè)計的黑檀木盤香盒和粉青釉斗笠盞等新產(chǎn)品。
圍繞“做海:南海漁家文化展(海南)”推出的互動立體新書,,創(chuàng)新性地將學術(shù)性專業(yè)知識與科普性讀物巧妙結(jié)合,在書中添加若干形式各異的互動機關(guān)和小游戲,,讓讀者親自驗證海南漁民的方法和智慧,增加趣味性,。
文獻資料捐贈儀式
隨后進行的文獻資料捐贈儀式上,,我館館長辛禮學向潭門鎮(zhèn)林氏家譜藏譜捐贈代表,、海口海事法院捐贈單位頒發(fā)了捐贈證書,。為明天收藏今天,,是博物館發(fā)展理念之一,,我館將妥善保管與利用這些文書,充分發(fā)揮博物館在收藏,、研究,、展示南海法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文獻資料捐贈儀式
新展開幕
由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和湖南博物院聯(lián)合主辦的“詩畫彩瓷——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展”(以下簡稱“長沙窯瓷器展”)于“5·18國際博物館日”當天上午正式開展,,本次展覽精選了相關(guān)藏品178件(套)展出,,為公眾了解長沙窯提供一個嶄新的途徑及窗口。
領(lǐng)導嘉賓共同為“詩畫彩瓷——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展”啟幕
領(lǐng)導嘉賓參觀“詩畫彩瓷——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展”
結(jié)合長沙窯瓷器展的歷史背景,,打造了“窯望千年——長沙窯中的詩與遠方”微型舞臺劇,通過微故事演繹和胡旋舞表演形式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,再現(xiàn)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盛況。
微故事演繹和胡旋舞表演
南海文博大講堂
我館邀請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,、副研究館員方昭遠進行主題為“長沙窯與唐代海上絲綢之路”的南海文博大講堂講座,為觀眾講述長沙窯瓷器外銷的時代背景,、貿(mào)易路線以及在唐代外銷史上的重要地位,。
“長沙窯與唐代海上絲綢之路”的南海文博大講堂講座
小美大觀——館藏小型貝類標本展
我館聯(lián)合天津理工大學,、中國海洋大學舉辦“小美大觀——館藏小型貝類標本展”,精選80種館藏小型貝類標本,,以活體貝類影像,、3D打印貝殼模型等展示方式,,向觀眾講述微小生物神奇而精彩的生命故事。
“小美大觀——館藏小型貝類標本展”現(xiàn)場
社會文物公益鑒定
活動當天,,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還聯(lián)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海南管理處開展了“瓊州鑒寶——海南省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鑒定活動”,邀請多名資深文博專家,,就陶瓷,、玉器等類別的藏品真?zhèn)蔚葻狳c問題提供公益鑒定咨詢與解讀服務(wù),并為大家普及文物收藏及文物保護等知識,。
“瓊州鑒寶——海南省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鑒定活動”現(xiàn)場
媒體矩陣助力
為豐富海南主會場活動,,拓寬與觀眾交流溝通的渠道,我館聯(lián)合中國文物報,、抖音,、央視頻、人民日報等媒體平臺,,推出“在博物館遇見美好生活”文創(chuàng)新品推廣周等直播,讓觀眾能夠更直觀,、全面的了解到精彩紛呈的活動內(nèi)容,。
抖音直播截圖
海南主會場活動旨在通過開展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,,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(chǎn)的保護意識,實現(xiàn)博物館與公眾的良好互動,。同時,,把海南省內(nèi)博物館工作推上新的臺階,,向世界講好海南故事,,助力海南自貿(mào)港和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(shè)。
??诤J路ㄔ狐h組書記徐亞輝,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講解隊隊長林燕燕,,湖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郭學仁,,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李恩等領(lǐng)導嘉賓出席開幕式。
新華社,、光明日報、中國新聞社,、中國文化報,、中國旅游報等十余家媒體單位到場。
文字編輯 | 李羚